工業文明發展過程中,壓抑個體性是必然的結果,但人類有生理層次之外的需求,在穩定的經濟體中,我們還需要有分享、陳述、表達的自由,而藝術創作中,正強調這種”自由”,但這樣的自由,是否成了特定族群的權利?
高雄早期是一座重工業城市,人口中有多數是藍領勞工,這群勞工奉獻了青春推動了經濟成長,但在城市轉型及外籍勞工大量湧入後,被排擠到社會的邊緣。在台灣的社會價值下,職業是有階級的,而歷史的書寫,自然的以單一價值篩出特定的面向。
出生於藍領勞工家庭的林喚玲,用藝術創作來挖掘勞工族群的隱晦樣貌。經由藝術創作我們有更多觀察社會的不同可能性,然而,單一創作者的視角,又何嘗不是一種剖析與定義的介入?是否可能將創作跟發聲的權利,交到大眾手上?
這個計劃邀請了六位60-70歲的退休勞工,他們分別來自鋼鐵工廠、汽車零件工廠、牛奶貨運、加工區及家電維修產業。過程中,我們花了將近50個小時進行工作坊,除了基礎的擊鼓練習,更透過分享與聆聽,編織再現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故事,並透過黃子翎導演重新組織與建構,成為演出角色的台詞及演出內容。這群素人述說本身過去的職業及生活經驗,揭示被遺忘的時光片段,在此時,工業城市中復刻的每顆螺絲釘,得以出示自己的獨特樣貌,同時呈現一個過去大數據縮影,將在地的歷史立體化,提供觀眾閱讀與思考。
城市的樣態一直在持續轉變,並且在時間洪流中呈現不同風華,每一個人物也是如此,這個計劃透過一個場域,邀請大眾共同建構,來賦予不同歷史見證的書寫權力,使被機械社會削弱能量的群眾,再次爬梳自我生命歷史,舞台在此刻,成了一個虛擬的概念,而藝術的社會功能性也得以在此刻被發揮,觀眾得以在更廣泛的歷史視角上,探求、再造其他聲音的可能。
對於台灣經濟奉獻、社會價值長期被忽略的這群無名英雄,這個計畫是為了向他們致敬而存在的。
活動時間:2020/10/24 9:00-17:00(民眾劇場演出+論壇)
活動地點:高雄市鳳山區黃埔新村眷待期休憩所
共六位參與民眾,與計畫主持人林喚玲、導演黃子翎,經過12次的工作坊,用自己的生命故事及打鼓,呈現在地的故事。
論壇與談人:林立青、王希成、黃子翎、張欣怡
論壇主持人:林喚玲